近日,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,“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火台出土纸质文书保护修复项目”通过专家评审。这意味着,237件唐代纸质文书的保护修复工作圆满完成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曾入选“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2019年至2021年,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唐代烽燧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,出土了大批珍贵历史文化遗存,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这些纸质文书。“文书内容涉及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法律、交通、社会生活等方面,诸多内容均为首次发现,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。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项目负责人胡兴军说。
为保护好这批唐代历史的“一手资料”,从2019年开始,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博物院、新疆博物馆,对纸质文书进行保护修复。这一项目已实施两期,终于让237件唐代纸质文书穿越千年,“安全”活在当下。
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、文物修复师余腾飞介绍,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修筑在一处大型红柳沙堆上,唐代戍边将士曾将各类生活垃圾从9米高的沙堆顶部向下倾倒时,堆积在背风向阳的沙堆半坡,这批纸质文书就“藏”在这个被风沙掩埋的“垃圾堆”里。“历经了1000多年、保存环境较差,纸质文书病害非常严重。根据评估调查,237件纸质文书中存在重度病害75件、濒危病害162件,急需进行科学的抢救性保护修复。”
给文物治病的第一步是“体检”。余腾飞和同事们的工作室更像是一个精密的实验室。他们先用纤维检测仪测定文书的材质,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分析,察看文书纤维的老化程度;还要进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,了解文书纤维的微观形貌和制作工艺。
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放大千倍,观察文书上的污染物状态,检查色度、厚度、重量、pH值等常规项目。再根据“体检”报告,“对症下药”一一制定修复方案。
这只是文书修复的第一步。接下来还有十几道工序,揭展是关键的一环。“糟朽、粘连的文书,要在放大镜下,用细小的针锥一点点拨开,千万不能急,要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上的历史文化信息。”余腾飞说。
历时3年的文书修复工作,始终和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考古进展紧密结合。“我们会根据考古专家的需要,进行分类处理。保存较好的修复后直接装入无酸囊匣;对于极其脆弱的文书,我们先用纸浆加固的办法保护本体,随后再根据文书释读情况,进行缀合、拼接、加固,完成最后的保护修复。”余腾飞说。
值得一提的是,文物修复师们采用纸浆加固的办法,使整个修复具有可逆性,不仅最大限度保证了文物安全,也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创造了便利条件。“一般纸质文书修复大多采用传统装裱的方式,但这批文书很多都是双面文字,我们采用这种办法,正反面都可以读。”余腾飞说。
不久前,在“2022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”评选中,这一项目荣获“2022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”。
“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出土的唐代文书还有500多件亟待保护修复,这237件纸质文书的成功修复,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。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。(张海峰)